第八十二章·赵氏孤儿(3/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数,全归赵武英一人统辖。跟萧索不一样,赵武英没有义子,所以军中一切大小事务皆是他自己一人亲力亲为。即便这样,西南向来是大明朝除了东南最稳定的一个行省,每年赋税颇丰,从未有过民变或是叛乱发生。而西面边陲重地,也被赵武英打理的井然有序,各要地关隘固若金汤,仅次于朝廷每年投入巨大的由东方大明领防的北面防线。
    赵武英生来就是一个将才,他同如今大多数的大明朝被太宗皇帝临危提携上来的青壮一代献资料记载,那一战赵武英每逢将军对垒自己必身先士卒,而每一次在抵挡下北原铁骑的冲击后,他都要详细记录死伤士卒人数,然后又将人数重新分配列阵,而每一次重新改变后的阵型,都有效阻击了北原的铁骑的不要命冲锋。据后来人计算,不过五日的战役,赵武英就列出足足有一十三种阵型之多,另人咂舌。如今大明朝凡是道观中武观教学兵法的课堂,都会拿这一战去当做例子来讲。
    即使下马嵬一战的整个过程被详细记录在案,但当时由于是战时状态,所以没有去深入研究过,这也导致了在最初下马嵬战役胜利后,最大的功劳给了东方大明。后来亲征胜利,长安城内的兵法大家以及京城一些有名望的武观道长再翻阅下马嵬战役的资料后,才发现那次战役不仅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它关乎整个大局,而且若没有那个叫做赵武英的青年将军支撑的那五日时间,即便是东方大明向来自以为傲的大龙长枪军,也不可能那般顺利轻易歼灭敌军。
    但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赵武英是利用地形,才能顺利与北原那三万铁骑周旋。可拖住是一回事,歼灭是另外一回事。没有东方大将军的援兵,赵武英最后也只能是被耗死的结果。
    下马嵬一战,到如今也是比较有争议的。当时朝廷的判决是功劳属于东方大明。而经此一战脱颖而出的赵武英,则在太宗亲征胜利后的一年,突然被破格提升为了八方将领。这在当年,也是引起了一股轩然大波,朝堂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赵姓,乃前中原之主大阳王朝的皇姓。说起来如今大明朝也有不少人姓赵,可也不知是不是有人包藏祸心,竟查到了赵武英是那前朝赵氏皇室仅存的唯一血脉。
    乃赵氏孤儿。
    皇帝陛下要认命这样的人做可任意调遣兵马的八方将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