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勤学之心尚在,就永不嫌晚”
“说得好!!”
听完楚原的话,那位与山长和秦学政同坐上首的老者当即眼前一亮。
楚原的这句话,简直说道他心里去了。
他年轻时曾屡试不第,年过三十却仍旧没能中举,家里一度劝他放弃读书,去做点别的事业,但他却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想要在文道上走出一条路来。
他喜欢读书,爱好学习,认为考不上只是自己的学识积累得不够而已,所以便更加勤勉努力的在书本上摄取知识来丰满填充自己。
终于,这份勤学之心给了他回报。
或是因为已经积累足够的缘故,他在三十五岁那年成功中举,紧接着又取了进士,添为二甲第七名。
他的这份经历,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因此,才对楚原的这番话颇有感触。
“敢问,这位长者是?”
楚原有些好奇的看向了这位能够与山长和秦学政并坐的陌生老者。
“哈哈,子仙,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朝廷前谏议大夫,曾远,曾希言。”
“如今也和我一样,告老归乡,在家里颐养天年。”
秦学政笑着给楚原介绍了自己的老友。
“哦,原来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曾谏议,子仙对曾大人神往已久,今日有幸得见,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楚原一听这老者的身份,当即又对了行了一礼。
这曾谏议的官职虽然不高,但是为官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在职期间一直恪守己任,不畏皇权,时常在庆帝出现廖误之时出言谏劝。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明明很有才能,却一连被庆帝压着当了三十多年的谏议大夫,直到告老归乡之时,仍旧只是名五品官。
“子仙不必多礼。”
曾远抬手捋了捋自己的胡子,笑道:“妙言他与你们云麓学子连斗十七场,至今一场未负,如今就剩下你这根独苗了,你可需小心应对才是。”
说罢,他又看向了和楚原并肩站在一旁的周妙言,道:
“子仙既然来了,今次的学识考教便进入最后一环吧。”
“两位都是这云阳府最为杰出的学子,能再次同台竞技,也算是一种缘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