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御下在于平衡(2/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午的历史课上完,下午朱由校便前往乾清宫。

    “一亩地三钱银子?!”

    听了这话,朱翊钧脸色不怎么好看。

    “是,孙儿一开始也不信,便让服侍的太监李进忠前往查看,他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四府之地,所有庄田都是按照三钱银子来收的。”

    朱由校从魏朝那里知道,这事背后有朱翊钧的影子,可他相信,朱翊钧也不会让太监收这么多。

    “朕知道了,咱们今天就讲讲太监吧。”

    朱翊钧心中十分愤怒,可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也不想在自己孙子面前失了态,淡淡的说了一句,便讲起了太监。

    当然万历口中的好太监,和大众认为的好太监并不是一个标准。

    简单来说,忠心是第一位的,太监就该是皇帝的爪牙,而不应该是皇帝的大脑。

    用一些忠心的太监,做皇帝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

    “朕之前与你说过,御下之道莫过于平衡,文官之间虽然彼此政见不同,可是他们在对付皇帝这件事情上,想法是一致的。”

    “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相权越来越弱的原因。因此要对付文官这个群体,靠皇帝自己多少有些不够体面。当年朕…,算了不说朕了,当年太祖皇帝想的是文武制衡。”

    “一开始这个法子倒也管用,只是英宗土木堡一战,勋贵们死伤惨重,一下子被打没了心气。”

    “后来朝廷不得不用文官统兵,到了孝宗一朝,文官彻底做大。武宗这才重用宦官刘瑾,本人更是不顾脸面的自任镇国公,收了大量的义子。”

    “世宗皇帝看不上这个法子,亲自下场,先是大礼仪之争,后来退居宫中,以严嵩为首辅,虽二十年不上朝,却能牢牢掌控朝局。”

    “可惜自那以后,没人愿意当严嵩了,否则朕何必重用太监,不过朕始终还记得不能出现刘瑾这种权宦。”

    朱翊钧从开国到现在的那些皇帝的平衡之道。

    看的出来,他是很想学他的爷爷道长皇帝的,可惜的是没有道长皇帝那种魄力,再加上下面的大臣们不配合,一直没能得逞。

    当年嘉靖皇帝自从太子死后,一直坚持不立储君,直到嘉靖三十九年,才让景王就藩,朱载垕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