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徐光启离开(2/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窦时期激进的多。

    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肆向底层传教,比如奏疏中说道的王丰肃。

    他四处活动,宣传教义,发展教徒,不仅有上层的士大夫,而且还有书童、烧饭、卖糕、种园、挑脚、担水、木匠等各行各业的人信教,以致原来旧的经堂容纳不下。

    这个时候,他还兴修了新的大教堂。

    “商于教众,莫不赞成,慷慨解囊,不数日,凑成巨款。所奇者,教外之人亦乐于捐输,人心踊跃,指日兴工,不数月堂工告竣,壮丽宏敞,顶上高竖白玉十字架,阖城望见,中国前此未有也。”

    后来有人觉得正是此举引起了本就对天主教看不顺眼的官员的警惕,当然他们没敢明说,而是说“孰意此举,大惹僧徒妒嫉,而万历四十四年之教难,即因是而起。”

    这个僧徒指的大概就是沈紘,他本人是个佛教徒。

    南京教案之后,西方传教士活动瞬间陷入低谷,之前颇为活跃的传教士有的被押解出境,有的则潜伏了起来。

    比如北京的龙华民和毕方济,隐居在徐光启家中,杭州西子湖畔的杨廷筠住宅里,也躲藏着郭居静、艾儒略、金尼阁等人。

    朱由校这边思考了南京教案的前因后果,徐光启也来到了。

    “这封奏疏徐师傅先看看吧。”

    朱由校将奏疏教给了徐光启。

    徐光启一看沈紘这个名字,心里就咯噔一声,再看标题再参远夷疏,就知道大事不妙了。

    “今年五月,沈紘便上了一本参远夷疏,不过当时只是笼统的说了天主教的一些问题,皇爷爷便留中不发。”

    “今天看了这本奏疏,皇爷爷大怒,表示若是不加管制,只怕是与白莲教无异。”

    “我建议先调查清楚,皇爷爷表示人已经被拒捕想来沈紘不敢欺君罔上。”

    “在我的恳求之下,皇爷爷答应只办此案,不扩展到所有的传教士,不过也说要各地严加管束,不得出现此类情况。”

    “为免徐师傅受到影响,皇爷爷准备将你调往陕西担任陕西巡抚,推广高产作物。”

    奏疏很短,徐光启很快看完,就在他想着要如何说的时候,朱由校率先说道。

    “臣多谢殿下维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