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参见太孙殿下!”
京营正堂内,朱由校高坐最上方,下面跪倒一片京营的各级官员。
其中有总督京营戎政的年近七旬的泰宁侯陈良弼,协理京营戎政的兵部右侍郎张鹤鸣。
下面还有京营各都指挥使、各卫指挥使,级别最小的也是正四品指挥佥事。
“诸位免礼。”
朱由校淡淡的说了一句。
“谢殿下!”
众人这才都站了起来。
“孤奉皇上之名,巡查京营兼编练一卫新军,此后一月吃住皆在京营。诸位无须因孤在此有所拘束,平日里该如何做,便如何做。”
“说起来,此时农忙已过,该是夏操的时候了吧?”
朱由校环视一圈众人,随即笑着问道。
“殿下所言甚是,此时正是夏操之时。”
泰宁侯陈良弼开口说道。
“既然如此,你们各自忙去吧。”
朱由校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让众人退去。
由于卫所制度属于半农半兵的体制,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士兵每天都待在军营里。
按照惯例,三分之一劳作、三分之一守备、三分之一在军营,如此一年一轮换。
只不过农闲之时,比如夏冬两季,除了有守备职责的之外,全都要在军营操练,便是夏操和冬操。
若是这种制度能够贯彻下来,卫所士兵不说各个是精锐,起码都是合格的士兵。
可实际操作下来,就不是这样了。
哪怕是早年间,也是打仗的一直在打仗,守备的一直在守备,种地的则是一直在种地。
到了现在,守备的还是在守备,种地的还是在种地,至于负责打仗的并没有多少,往日偌大的经营除了一些到了年纪的军户,几乎没有什么人训练。
这还是在京城,地方上的军户更不用说,连训练都没有。
真有战事,就是千户、百户们带着自己身边的少数精锐,再从军户中抽选一些体格还算强健的上战场。
除了那些少数精锐打仗,其余的人除了充当气氛组,就是负责后勤。
别看动不动出兵十几二十万,真正打仗的精锐能有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