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设内阁微臣预机务 开科举星宿聚翰林 (1)(6/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作吏员,不该留在监里滥竽充数了。二则壬午之 年为大比之岁,因靖难不举,遵陛下旨意,已于去年八月补行,各省举人将于明年元月抵 京参加会试,请陛下指定考试官和选士数目。”

    所谓中试就是中举。由各省荐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们,要么临时抽到衙门中做事,办 事利索,深得皇上赏识的,当时就能授个一官半职,如夏原吉等人;否则,就得参加三年 一度的乡试,考中举人。次年初春,随中举的文人在京师参加会试,这一年称为大比之年, 之后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最终确定进士的名次及出身。

    永乐看了李至刚一眼,瘦削的身材,骨骨棱棱,颧骨凸出到恨不能把眼睛隐藏起来。 真是话如其人,说出来就不叫人受用,怎么能说是滥竽充数?若不是拔尖的廪生,还推不 到国子监来呢!你李至刚不也是举明经来的吗?想想靖难的几年,不无惭愧,北方各省,屡遭兵燹,命都顾不了,谁还有心思塌下心来读书?

    “众所周知,”永乐怅然远望,不无感慨,“人有‘三能学’,心志舒泰则能学,四 体不劳则能学,衣食温饱则能学,方才所谓监生、士子们可有此等优裕之享?没有!责人 之功当量其力,谕人之罪当明其情。北方近年兵戈扰攘,诸生舍俎豆而事军旅,舍诗书而 从耕耘,既有挽粟输运之劳苦,又有颠沛流离之困厄,心志不舒,四体劳顿,衣食堪忧, 再顾上学业也真世间奇人了!故朕以为,监生们心中有苦,眼中有泪,其事可悯,其情可 谅,还是不要做吏员吧。发回原学,学上几年,下次再试,仍不能中举者,按例安置也不 晚。至于大比的进士数目,朕尚未想好,洪武年间每科有多少人?”

    李至刚扬扬眉,信心满满的姿态,这是他的长项,如数家珍一般。他说:“每科都不 同,多时数百人,少时只有区区三十人。洪武十八年最多,录用了四百七十二人,那是因 为,此前停了十五年。故臣以为,取士多少由陛下酌定,不必延循旧日之例。”

    永乐没有马上回答,心思飞转。士子文人骂他篡位的比比皆是,杀伐不是办法,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那就来个大禹治水,以疏代堵,破天荒地开科取士,切身体验新皇帝的气 度和作为,让你骂都骂不起来。

    “朕即位以来初次取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