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却想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满不在乎,一笑置之, 让大家实实在在看到和感受到他的民本君轻的坦荡胸怀。
“山东野蚕成茧,好事一桩,却也不过衣被一方。若普天之下,处处如此,四方百姓 皆饱暖而无饥寒之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如古之大同之世,再为朕道贺也不晚。” 李至刚的提议虽没有被采纳,实见皇上心中还是高兴的,正好乘兴而奏,遂继续道: “臣还有一个提议:我太祖肇建金陵,沿前代奠都之旧,又以龙兴之地凤阳为中都,两都 相举,遥相呼应,实为万世太平之虑。虽是两都,距离太近,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有不便。臣琢磨着,北平为皇上龙兴之所,山川形势皆为陛下所兴,也宜建为首善之区,充实民众, 招徙商贾,繁荣工商,以为北都。三都并立,南北相衔,则国之根基固也!”
永乐眼前一亮,长髯微颤,露出了一丝发自心底的却让人不易察觉的满意。北平是他 的福地,没有北平,恐怕就没有他的今天。那深邃静谧的大元皇宫,那朴实无华的小民百 姓,那古老幽静的燕京街巷,那雄伟壮丽的燕山山脉,那是他二十多年由稚嫩而雄武的印 证,是让他永远魂牵梦萦、割舍不去的故园。他何尝不想名正言顺地把这个龙兴之地规制 得一如南京?何尝不想给它冠上个“京”的名字,但他刚当皇帝,条件不具备,时机也不成熟。处理那些冥顽的建文遗臣已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波之上再说一件董建北平的大事,会不会第二次炸窝?所以,建北平为北京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却深深地藏在心里,孕育 着,培养着,一旦足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出来。
今天居然有大臣率先提出,实出他的意外。他满意地看了看李至刚,轻轻点头,却不 急于表态,而是狡黠地扫视着两班的文武大臣,尤其是新归附的文臣,看他们的反映。
李至刚之言,犹如一团点燃的火药塞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了一连串无声的爆炸, 众人猜疑着,琢磨不出是他李至刚自己弄出的歪点子,还是皇上授意的,怎么表态呢?大 家低着头,用余光相互打量着。建一个新京,那要多少人力物力,就是挂个名,以北平现 在的境况也够吃力的。
太祖时,就因为选京的问题没少花了心思。做吴王时,虽老早就确定了金陵这个老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