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舍人,从此留在了皇帝身边。 蹇义中等个头,身材匀称,双眼闪动时充满智慧。他是从书堆里钻出的进士,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历朝历代兴衰典故烂熟于心,为人又敦厚质直,缜密随和,老成持重,从 善如流,因而大受太祖喜欢。按照太祖的意思,建文帝一即位就超擢他为吏部侍郎,进到 了国家大员的层面。品秩高了,眼界宽了,令人烦恼的事也接踵而来了。
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外兴大师削藩伐燕,文学博士方孝孺内改章程制度, 甚至,连个紫禁城的城门都要仿《周礼》换个叫法,蹇义很不以为然,可作为新拔擢的官 员,他又不能一概唱反调,所以,只能随人流上朝下朝,默默无闻,一言不发。
“超擢”的本身就让人眼红,适逢国家纷乱之际又毫无建树,拔擢你干什么?高处不 胜寒,蹇义受到了御史和给事中等方方面面的弹劾和抨击。建文帝遵的是太祖遗愿,而前 线一个接一个伐燕的败仗,他哪里还顾得臣下的言论?蹉跎着,燕王即位了,很快就任命 蹇义为进退庶官的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
这时候,朝上又一反前朝之庶政,但凡建文时所变动的,无论对错一律改回,竟到了 可笑的程度。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不能过分,蹇义有话要对皇帝说了,很诚恳也很真诚: “陛下,损益贵在适时而适宜。前朝所改,把个皇城的门换换名字,效仿古代,更改官名, 还搞什么井田一类的做法切实不合时宜,理应改回。但如减了一些地方历年之欠赋,平了 错案,并了州县一类的事要完全改回来,也未必都妥当啊!”
永乐睁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个一脸憨实的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第一尚书,大觉惊诧。 说实在的,他登基以来,除了那些愿为建文帝尽忠的人如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 宁等以死相抗外,但凡归附的,还没有人敢就他的主张说过相反的意见,蹇义不但说了, 而且十分中肯,这不仅需要胆量,更要有智识。永乐照单收下,从此对蹇义刮目相看。
永乐刚刚即位时的建文四年六月,不少朝臣效死建文不肯与新君合作,蹇义、杨荣等 一批迎降新君的文臣都为时论所鄙,君臣相见时心中也未免尴尬,但一些肝胆相照的议论 则把双方的情感拉近了一大步。
那时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