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解学士大内议群臣 姚少师浙西遭冷眼(8)(1/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路北的那片地方。过去的土房已不在,代之而起的是五间两进 的砖房,漂亮的青砖灰瓦门楼和院墙,代替了当年的土墙木扉,门前一张竖匾,“少师姚 广孝旧居”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再看门房,还有人值守。他霎时明白了路人的眼神和答话的含义,无奈地摇摇头,苍老的脸颊上皱纹们堆到一起,像一棵千年古木的树皮,憔悴,灰暗,迷茫。显然,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他远远望着高高的门楼,渐渐的,眼前 模糊了,仿佛又回到六十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

    那是元朝末年一个春天的夜晚,自幼就对佛家兴趣浓厚的他终于和父母闹翻了,拒绝 承袭祖传的医术,一个人冒着风雨跑出家门在妙智庵出家为僧,取法号道衍,字斯道,这 一年他十四岁。父亲是个远近闻名的大郎中,悬壶济世了半辈子,对膝下这个聪颖绝伦的 唯一男孩寄予了无限厚望,指望他继承和光大祖业,成为一代医术超群的杏林高手。可他 偏偏对医技毫无兴致,每天都在念叨着出家为僧,气得父母七窍生烟。

    道衍出家后,父母仍不死心,三番五次登门,还想劝他回心转意。道衍去意已决,待 父母走后,他央求老和尚写了一封信,便到了普庆寺,此后又游历到天龙、留光等寺院, 父母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了。道衍年少好学,天资很高,再加上勤奋和名师指点,不仅在 佛学上有了极深的造诣,经史诗文、阴阳术数、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无不精通,因而成为 “北郭十友”的座上宾。

    而今,风烛残年的他回到故里,竟不知如何面对早已作古的父母。忆起当年自己固执 任性、父母苦苦哀求的样子,心痛万分,喉头堵塞,泪水潮润了眼眶。若是那时的老房子, 他愿意住上一晚,任由体温一点点融入那已久冷的炕灶,一阶一窗、一锅一勺地感受父母 的大恩,慢慢消解他这么多年的歉疚。可这样一所新宅他又能感受什么?

    一个老僧在少师故宅前默然良久,已引得路人驻足。他心一横,转身往回走,向镇西 姐姐所嫁的吴家而去,拜望唯一的胞姐,谢谢她多年来在二老前的尽心尽孝,也好探知父 母的陵寝安在,拜上一拜,用最好的经卷为他们祈福。

    “太奶奶,门外一个老和尚要见你。” 望着十三岁重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