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苏盟防御目标(1/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莫斯科。

    斯塔林接见完米国特使,恢复不少信心,着手改变苏军的战略目标。斯塔林决定,以守住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为目标,并达到消耗协约国军的目。

    斯塔林从远东秘密调来两个集团军三十万人,又将莫斯科的军工厂转移到莫斯科的地下,防止大轰炸。

    不仅如此,斯塔林在莫斯科东部的高尔基建立第二军工区,在伏尔加河中游的喀山和古比雪夫建立第三军工区,在乌拉尔地区建立第四军工区,作为后备方案。建设军工区所需的设备,全部由米国援助。米国的资源和设备基本上从远东和北冰洋运送,路程很远。

    斯塔林又将朱可夫召回莫斯科,开了一次统帅部最高军事会议。斯塔林强调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要求各大方面军司令员坚决抵抗下去,不再后退一步。

    斯塔林给内政部和军政部下达任务,要求在两个月内,再征调三百万青年入伍,作为后备力量。在失去半个高加索和列宁格勒地区后,苏盟损失的总人口来到八千多万,有很多人从西部逃到东部的,不然损失的会更多。不足一亿人口,让苏盟的动员潜力大幅下降。

    目前,苏军的总兵力大约五百万,其中,斯摩棱斯克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一百五十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坦波夫方面军一百万、莫斯科中央方面军一百万、坚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高加索地区大约四十万、远东方面军一百万、中亚方面军二十万。

    这么多的士兵,百分之六七十是新兵,整体战斗力不强。斯大林格勒打得这么辛苦,全是用人堆出来的。

    斯塔林新增了加里宁方面军和高尔基方面军,负责东北和西北的防御。高尔基方面军位于大后方,算是中央方面军的预备部队。华西列夫斯基从参谋部调离,到加里宁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明斯克和基府战役,让科涅夫、巴格拉米扬等一批将领沦为俘虏,使苏盟有经验的将领变得更少。

    人员解决后,便是武器问题,除了枪炮等基本武器,斯塔林要求每天要出厂一百辆t34,为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防御提供重要保障。重坦技术比较复杂,产量较差,斯塔林不做要求。斯塔林还要求每天生产一百架飞机,夺取制空权。斯塔林对飞机的要求很简单,用量取胜,为此,大量的合格青年被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