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临淮县,走的是一条和大同县恰恰相反的发展之路。
大同县走的发展之路,可以用一句‘外差里好,乌龟有肉在肚子里’来形容。
可这临淮县走的发展之路,却可以用一句‘外好里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
他们的眼里,这肉眼可见的城墙,和站在大道上随处可见的房屋,还是很像那么回事的。
可这些走在路上的百姓,却一个个阴沉着脸不说,还衣着相对破旧。
他们知道,自从洪武二年开始,朱元璋就一直在花大价钱,想要把他的家乡,营建为大明的‘中都’。
也正因如此,这里才有了‘帝王之乡’和‘中都皇城’的称号!
朱元璋一直觉得他的这项决策不错,就凭他营建‘中都皇城’这一个耗时日久,耗资巨大的项目,就足以让所有的家乡父老受益。
为工为匠者,可以赚钱!
砖瓦材料供应者,可以赚钱!
不仅如此,就凭他的这一举措,也必定能吸引诸多商旅前往!
朱元璋虽然不喜欢商人,也致力于打压商人,但他也承认商人在物资流通和城池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仅朱元璋如此认为,就连他们这些皇家亲卫,也觉得他朱元璋一直在想办法,让他的家乡父老可以沾上他的光。
当然了,他们也都认为朱元璋对临淮县颁布的一系列举措,都能有效的让他的家乡父老沾上他朱元璋的光。
可就他们目前看到的来说,还真就不一定是这么回事。
这名口才稍好的亲军护卫,随便拦下一名衣有补丁的老者,就先是深施一礼。
“老人家,你们怎么都闷闷不乐的?”
“当朝陛下心系家乡父老,又是给你们铸造皇城,又是给你们修路修桥,又是给你们分土分田的。”
“你们一个个的还闷闷不乐,似有不满,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你”
不等这名老者把火发出来,三名趾高气扬的巡街衙役,就贼眉鼠眼的走了过来。
老者看了看这三名衙役之后,就对这名年轻护卫道:“小伙子,你跟我来。”
二人只是对视一眼,就跟了上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