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国战逼近(1/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华夏五年五月。

    刘备领益州近六百万百姓归顺。

    备因功免此前假币之罪,并允其为自由民。

    王垕并未对其行动有任何限制。

    此后,王垕主持临时长老院会议,准备正式建国。

    在长老会议之前,首先要确立国名、国旗与首都。

    国名王垕早有初定,这次只是长老会正式通过,为华夏共和国。

    至于国旗,实则此时之人并无概念,也从未出现过国旗。

    至于为何没有国旗,是因华夏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屑于与周边小国进行区分,因此没有国旗。

    直到清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在西方压力之下设计了自己的国旗。

    清朝末年确定的第一面国旗,乃黄龙旗,用于官船与外交场合。

    中华民国成立后使用的国旗为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正式国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象征自由、平等、博爱。

    直至建国后的五星红旗。

    其他人不知道,王垕却知,国旗乃重中之重。

    而此时,摆在其面前的,有数十种设计方案。

    经过讨论之后,确定了一面群星拱卫一条龙的旗帜。

    根据诸葛瑾的解释,龙代表的乃是华夏故土,群星则代表海外各邦。

    王垕对此进行了认可,便定此旗。

    既然建国,那国都就是一个首要问题。

    王垕再次提出方案,立五地为都城,其中一处为政治都城,四处经济都城。

    首先乃政治都城,这又有四地候选,分别为洛阳、东牟、金陵、江都。

    洛阳乃此前旧都,中原腹地,王垕将其列入侯选之列。

    赵义道:

    “东牟为主公起始之地,加上流动人口,目前有口300余万,全国重要工业,科研,大学,皆在此地,在下建议,便以东牟为都。”

    王垕道:

    “所谓起始之地,仅仅具有纪念意义,然选择都城,却不可以此为依据。

    今我华夏国土东至南美,西至马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