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不敢再瞒报,隐瞒当地之事。
不仅使得中央朝廷能够快速地掌握地方之事,也能监督地方官员的政策落实。
不过眼下看来,弊大于利啊,朱棣陷入了纠结,开动聪明的脑瓜子开始思考应对之法。
东汉末年·许昌
曹操冷笑两声。
“君不见十常侍之乱乎?宦官掌权自古便是取死之道!”
曹操自知无法登上帝王榜单,所以对这些事情关注度不高。
清·康熙时期
康熙帝还在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能否登上榜单呢。
看到朱棣的如此制度,噗嗤一笑。
“我大清才是王朝的巅峰。”
康熙帝自卖自夸。
“没有外戚干政,没有宦官弄权,天命归清。”
慈禧:你说啥?
{东厂当时真的狠啊,据说大臣昨晚私会情人,穿的什么衣服第二天皇帝都知道,谁能不害怕啊。}
{东厂管不了的事情,由我西厂来管,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也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狗头)}
{为了制衡锦衣卫创办东厂,为了制衡东厂创办西厂,若再往后为了制衡西厂在创办南厂北厂?}
{朱棣给内臣的权利太大了,后世的帝王没几个能驾驭的了的,祸乱内廷,明朝的灭亡有这一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啊。}
【其过四:燕王扫北,屠城沧州】
【据记载,燕王靖难之时,久攻沧州不克。】
【后攻下沧州城后为了泄愤下令屠城,导致六万多无辜百姓惨死。】
【据说当时有一个齐家务村的传说:燕王扫北遇大雾,未寻得齐家务村。】
{我草,屠城啊!六万人!}
{史书记载那是很讲究用词的,屠,克,攻,杀,戮等都有不同的意思。}
{应该是杀俘虏吧,沧州城中六万军士全被杀,如果连带着周遭的百姓可能不止六万。}
对于这条消息诸多帝王没有一个说话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谁的手上又干净呢?
屠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