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2/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实现。

    在第一届医学大会结束以后,复兴会开始在全境范围内征集古书典籍,并且寻找一些修养深厚的学者,不需要有功名,也不一定是儒家的,只要能达到一定标准就行。

    以岳振川等为首的不满满清官场贪污横行,已经致仕回乡教学的,或者是如王鼎这样在家准备科举,还未去考试当地已经被复兴会占据,还有就是在民间有一批人研究儒家或各种其他杂学,却不入科举制度,只能在当地有些名声。

    这一批学者不同于医师,他们会在长安长期待着,而医师是要治病救人,不能长期留在长安。

    在长安城西北,一片新建建筑,中间是一座水泥砖石结构建筑,圆形,直径就有两百公尺,建筑高五层,中间有钢铁结构做骨架,地下有一丈深的地基,这是一座书楼,也就是图书馆。

    建筑中心设计有旋梯,三丈宽的旋梯围着中间的一个十公尺直径的圆,里面没有做任何建筑,就是空在哪里。

    张文杰在建造时说:“可以留给后来人有更好的创意。”

    整个建筑其实只能算个毛坯,一二两层层倒是装修的不错,目前复兴会收集到的书籍基本上都放在这里,当然只是复制本,原本藏在地下的石制书架,防火防潮。

    五月份,这座建筑已经开始使用,主要就是给从各地召集的学者在此翻译书籍,即有古译今、繁译简,也有外译中。

    大航海时代,欧洲在东南亚的势力已经十分庞大,尽管百姓基本上接触不到外国人,但是满清高层已经与许多欧洲国家互派使者,乾隆还得到许多欧洲使团的礼物。

    所以,欧洲工业革命以来许多书籍其实在大清都可以找到,只是流传范围很小。

    至于书楼的名字,写着“求知”,是让华夏及海外思想知识尽藏于此,欢迎天下人来此求知问道。

    目前还不对外开放,只是让学者在此翻译各种书籍,毕竟古言难懂,每个人不可能学知识前要花数年,甚至十几年搞清楚书里那么多通假字,隐喻典故,必须要浅显易懂。

    …

    一切事项都在稳步前进,在京城,也有了一些变化,嘉庆皇帝与欧洲各国签署协议,准备开放更多港口贸易,以换取西方制造业的支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