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只论实策,不准虚谈(3/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太后何以如此?”

    那士族官员也脸色惨白,哆嗦道:“臣虽无实策,却也罪不致死吧?”

    “还敢狡辩?”

    窦妙面容冰冷,“本朝有制,为官者,当有实干之能,汝既胸无实策,又是如何登于这庙堂之上的?”

    “这……”

    听到窦妙的质问,那官员愣愣的说不出话来了。

    大汉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也就是朝廷下诏,由地方主官,选取当地一些名声、才能俱佳之人,然后向朝廷举荐。

    这种察举制度,一开始的时候,还是非常不错的,那些由地方主官举荐上去的人,大多都才能过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地方主官,若是连着做了几郡的太守,那么他所举荐的人才,便成了他的门生故吏。

    而这些门生故吏一旦坐上高位,至少也会对他的举主报一些私恩,若有机会的话,必然也会举荐其举主的后人为官。

    如此互相往来,便形成了世世代代互相抬举的局面。

    这,便是士族门阀形成的底层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士族门阀之间,几乎是只重人情,而不看才能。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胸无点墨之人,却总居于高位的原因。

    而这名士族官员,恰好就是因为沾了家族的光,方才得以登入庙堂。

    窦妙冷冷看了那官员一眼,然后冲着两名甲士挥了挥手,“拉下去!”

    “喏!”

    两名甲士没有丝毫迟疑,当即架起那名官员朝外拖去。

    “太后饶命,太后饶命啊……”

    那官员彻底被吓坏了,当即挣扎着高声求饶起来。

    “让他闭嘴!”

    随着窦妙一声冷喝,那两名甲士,当即捂住那官员的口鼻,将其拉出了大殿。

    随后,殿外便传来阵阵哀嚎之声,群臣也一个个噤若寒蝉。

    反观窦妙,此刻却是一脸的畅快。

    在此之前,这帮大臣三番几次的联合起来一块儿欺负于她。

    如今也总算是让她抓住机会,狠狠的报复了回去。

    心中开心之余,窦妙扫望了群臣一眼:“廷尉何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