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岭南模式的样板之路(4/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起身,语气坚定,边说边用手势强调:“第一,优化多部门联动机制。我们正在设计一套数据共享系统,让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减少重复审批和材料流转时间。”

    “第二,加快干部培训和责任追究。窗口工作人员是直接面向群众的第一线,任何疏忽都会对改革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奖优罚劣。”

    “第三,引入电子政务。通过线上受理业务,简化流程,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不确定性,让群众真正感受到高效和便捷。”

    韩振兴点点头:“这三点思路很好,但落实起来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数据共享需要上级部门的配合,线上系统的建设也需要额外的资金支持……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李一凡毫不犹豫地回答:“岭南镇的资源有限,但我们的态度是积极的。资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争取上级专项拨款来解决;技术支持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比如和专业的电子政务公司合作。至于上级部门的配合……只要方向正确,我相信县里和市里会支持我们的改革。”

    韩振兴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缓缓说道:“李县长,有你这样的改革者,我对岭南模式的前景还是很期待的。”

    就在座谈会顺利进行的同时,一股暗流也在悄然涌动。

    县委常委杨大中最近频繁在内部会议上提出对岭南模式的质疑。他私下与一些反对改革的镇干部接触,试图通过夸大问题的方式制造压力,阻碍改革的推广。

    “岭南镇搞的这个政务服务中心,说得好听,其实是形式主义。窗口忙成这样,群众都不满意,这样的改革有什么意义?”杨大中在一次小范围讨论中阴阳怪气地说道。

    旁边一名副镇长附和:“杨常委说得对。我们很多改革政策看上去很好,但下面的执行完全跟不上,弄不好还会弄出乱子来。”

    “所以说,我们在常委会上必须提意见。改革可以搞,但不能为了政绩不顾实际问题。”杨大中语气笃定地说道,“否则,一旦出了问题,责任谁来背?”

    几天后,县委召开了一次常委会,重点讨论政务服务中心改革的推广问题。

    会议一开始,杨大中便发难:“李县长,岭南模式确实有些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