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大明文官准备熬死朱元璋(2/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橡皮章,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把诏令往外发便是了。

    更何况有了上一次礼部的事情之后,军机房的这帮军机大臣,天天就像是盯贼一般,盯着中书省的这帮士大夫,生怕在发生之前的事情。

    因此中书省内,虽然所有人都是议论纷纷,但是也没有人敢去对这道圣旨打什么主意。

    只有坐在阁部正中的胡惟庸,面色凝重的盯着眼前的这些“同僚”。

    胡惟庸已经明显的察觉到,中书省现在的情况非常的不正常。

    有军机房的威胁在,这些小臣摆烂无可厚非,但是此等大事,李善长不管不问也就罢了,怎么连刘基刘伯温,都开始学会装死了

    这若是在以前,都不用自己说话,怕是第一个坐不住的便是韩国公李善长。

    即便是李善长能忍,你刘伯温能忍这事

    按理说,胡惟庸这些人,其实都不算是正经通过科举,爬上来的文人。

    龙凤元年,经李善长引荐,胡惟庸方才投奔老朱的。

    而后便从元帅府奏参干起,而后被派往金陵,从主簿到知县到通判,而后入主中枢。

    在清流的眼里,胡惟庸这些淮西起家的文臣,那能算是文官吗

    那就是拿笔的骄兵悍将罢了。

    清流领袖是谁

    不是你刘伯温

    但是事情都闹到这个地步了,你刘伯温竟然还一句话都不说,甚至前几日干脆就直接告病,在家里躺平了。

    不仅仅是朝廷的诏令,刘伯温现如今是连自己曾经的那些学生都不见了。

    以至于那些清流们个个都以为,刘伯温现如今是真的病入膏肓了。

    毕竟刘伯温也算是高龄了。

    那些清流言官们不知道,胡惟庸焉能不知道

    大明朝中文官,要么是淮西起家,像胡惟庸这般,不是通过科举,正途入仕的文官。

    要么就是以刘伯温这些,在前元就考取过功名,亦或者是在龙凤小朝廷,至洪武年间,中科举而入仕的言官。

    这两股力量之中,淮西文臣以李善长为首,而清流言官则是以刘伯温为魁。

    两者斗了何止十几年。

    但是最关键的是,现在李善长赋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