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身上要是还有块布(1/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玩古玩,“古”字为先。

    能被人收藏,不仅是因为古玩值钱,还因为古玩身上自带的历史和文化印记。

    这种印记,来源于各朝各代,盛行的文化和审美潮流,以及它们本身主人的风流韵事,还用制作它们的工匠的精致手艺。

    也因此,鉴定古董,一定会从这几方面着手。

    先是定型。

    看古玩的形状型制。

    历朝历代,古董多不胜数,却都有迹可循,都是从更远古的时代,一代代流传、改良,推陈出新,直至完美符合那一时代的人的审美,方才盛行开来,在那一时代就变得有价值。

    因此,哪怕同一项的古董,各朝各代,都会有细微的差距。

    陶器和瓷器,并称陶瓷。

    其中瓷器更加精美,现世之后,就一直受人追捧,因此在古玩一行,比陶器价值更高。

    可若论起源,陶器更加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比商周更加渺远。

    这其中,泥陶福娃,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无锡惠山泥人中的大阿福。

    大阿福乃无锡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原型乃当地传说中降妖除害的“沙孩儿”,其胖嘟嘟,笑嘻嘻的孩子心想,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被称为“三份胚子七分画”。

    因其讨喜的相貌,一经出现,便受到民间喜爱。

    历朝历代,都有人收藏。

    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是从一开始的降妖镇宅,发展出诸如添子、添福、辟邪等内含。

    眼前这尊泥陶福娃,便是最传统的“大阿福”。

    它身上,还有“古”的痕迹。

    若是一般的鉴定师,或许会认为,这就是最开始那批无锡惠山泥人。

    可我却轻易看出其上的破绽。

    这第一个破绽,便是工艺!

    虽说模仿得惟妙惟肖,工艺却做不得假。

    古今之间,工艺并不相同。

    一来,古时候战乱频发,许多能工巧匠,在当时又身份不高,不受重视,传承只能依靠手把手的教,口口相传。

    一旦中间突遭变故,一门工艺就会失传。

    另一方面,工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