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万水千山再闻君语(1/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玑公主闻谢玿见黜,因愧怍,厚谢玿甚,亲持资物登门谢罪。

    才及阶下,遇司业,司业问:“公主何来故?”天玑俱告之。司业面露愧色,固辞不受,但曰:“内子无知,累及旁人,断不可受。”公主无奈,因辞去。

    ——《开平通鉴》

    十月,宋益上表,自言愚钝,难以胜任中书令一职,举谢玿,帝漠置。

    十一月,宋益上表,再举谢玿。廷议之时,悉附议,帝无奈,复起谢玿。谢玿辞曰:“微臣不佞,难堪大任,望陛下再虑旁人。”

    帝知其心有恚忿,下诏以慰之,才允。谢玿复为丞相,朝堂之上,或喜或忧。

    ——《廷说》

    于是帝急宣天玑,严辞要求其勤递书信。天玑一心偏向谢玿,故悖逆道:

    “丞相忠心,日月可鉴,阿耶亦有知,广闻亲见,如此忠臣不见厚待,反而处处提防。此番做派,未免叫人寒心。”

    帝既气恼又无奈,质问天玑道:

    “长公主之尊,尚且受其胁迫,其余百姓宦官,又有谁能不顺服?”

    天玑哑然,帝语重心长道:

    “嫄媗,你背负的不只是丞相一家,更是莫氏天下,要知道冠以国姓,责任有多重。朕再也不想再出现一个常贼一个王贼了,臣子权高欺主,祸乱的是整个天下。”

    “阿耶,您是在怕谢玿吗?”

    帝摇了摇头,目光放得悠长:

    “朕怕的不是他,而是握在他手中的权力。若真有一天,江山易主……”

    帝适时止住话语,天玑已是垂下了头。

    帝心情愉悦起来,表情却依旧凝重,他挥了挥手,让天玑先退下了。

    黄昏时刻,帝收到天玑的来信,靓丽的小楷写下谢玿的近来动向。

    帝望着手中的信,嘴角上扬。“适可而止”也是一门功夫,留足想象的空间,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谢玿似乎也从长公主案中得到“教训”,他出去应酬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亦总有些衣着低调的生面孔求见,暗悄悄、急吼吼地被领入谢玿的书房,又不知几时离开的。

    天玑总觉得在其中闻到了一丝不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