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东汉时期,小冰河期来临,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得寒冷,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得已往南迁移。
东汉时期的匈奴之所以不能形成威胁,就是因为在气候寒冷之时,北方草场的产出越来越来低,后来甚至不能维持生活,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东汉为了减轻匈奴的压力,接受了南匈奴的内附,每年赏赐岁币给南匈奴,而南匈奴则把守长城为东汉防止北匈奴的入侵。看起来是以夷制夷的妙计,但是却引起了连锁反应。
羌族内附使得大量的羌民在西汉边境繁衍生息,并不断向内地迁移,关中的三辅之地已经已经有羌民聚居。羌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固有生存地承载极限,这种时候,如果处理得当,羌族被同化后便能转换为当地的人口红利,但是东汉的对羌政策却向相反的反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政府的治羌策略
汉羌战争,本质上是对于生存资源的争夺。随着羌族人口的争夺,东汉政府不得不在边境驻扎军队,而屯田无疑是减少支出的最优解。东汉政府屯田土地占用的是羌民的牧场,为的是实现“贫破众羌,使其屈服”的目的。但是如此一来,不仅不能解决汉羌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反而会加重羌民的怨恨,军事高压与经济控制只是延缓了矛盾爆发的时间。
不仅如此,在处理羌汉关系的问题上,东汉政府采取的仍是粗放式的管理。护羌校尉本是为管理羌族事务所设置的官职,但却频繁更换且苛责少赏。正是由于东汉对羌族事务的冷淡,使得西羌政策缺乏连续性,护羌校尉的治羌对策转变非常之大。
因为更迭频繁,身为治理对象的羌人无法信任东汉政府,而护羌校尉也难以做到剿抚并用,进行针对性的打击和笼络。苛责少赏让护羌校尉的治理压力变大,在安抚、剿灭以及剿抚并用三种政策上,武力镇压无疑是见效最快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高压的处理方式往往会激起更大的反弹,导致后来的羌乱不断。
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内迁羌民的治理上,东汉边防官员更是粗暴野蛮,史书中关于滥杀降羌、强行征发的例子数不胜数。在东汉的统治秩序内,内地羌民往往处在最底层,汉族地方豪强以及官吏掠夺羌族,抚恤不当,就足以挑起冲突,激成羌变。处于部落间的血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