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金昌城钟繇袭扰姜马联军(2/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包覆表皮。

    丝,即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臂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

    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据《考工记》,择漆颜色清。

    “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部析弓于,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置于弓匣(一种专门的模具,古称“排檠”)内以定体形,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自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相传晋平公命工匠制弓,3年乃成,射穿七礼(七层皮甲);宋景公令工匠制弓,工匠殚精竭虑,弓成身亡,都是不虚的。抗战时期谭旦调查成都长兴弓铺,从备材到制成一张弓,跨越了4个年头,实需3整年的时间,较《考工记》所述还有延长。

    中国制弓术,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材美,工巧,为之时”,《考工记》称之为“叁均”。在中国古代,对自然物的利用极其强调“有时”。这一方面是为了顺应自然界荣衰丰杀的规律,不破坏自然物生长的环境,以保永续利用,所调“斧斤以时人山林”,具其体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物的季节特点,以使物尽其美,制弓术所强调的“为之时”即其反映。

    古代复合弓,用今天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片簧”结构,其弹力自然远胜于单一材料、单一结构的弓。在东周楚墓中,曾经发现一些复合弓的实物,所用的材料及其结构与《考工记》所述非常符合。如长沙出土的一件战国弓,弓臂用四层竹片叠成,竹股外粘傅胶质薄片(当为角和筋),再丝线紧密缠绕,然后涂漆,弓臂两端装角质的弭,弓弦是丝质的。如加复原,弓高约80厘米。

    复合弓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技术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在以后的2000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