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问对(2/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话想对你言说,骑马时,注意安全。如发生了什么,可到李家庄找臣师父孙思邈。”

    这让李承乾,莫名其妙。

    但因李二在场,李承乾不好细问。

    可心里,觉得李勉有什么话未说尽。

    “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行,得找个机会,找李勉问个明白。”

    恭贺过后,事情拉上正轨,开始奏对。

    李二特意叫来起居注的舍人,在一旁记录。

    看场上郑重其事,李勉心中直发紧。

    这李二到底想干什么,搞得这么隆重?连起居注的史官,都找来了。

    李二道:“李勉,你刚才所答,是你自己理解,还是别人所说?”

    “回陛下,全是微臣浅见,如有不妥,还请陛下示下。”李勉道。

    李二点点头,“第一问,何为以工代赈?”

    李勉回答:“纵观历史 ,每逢灾年,百姓即流离失所,千里无鸡鸣,万里无人烟。灾民多趋于大城,以搏生存。”

    “微臣所提以工代赈,便以这些人力,化民力为己用,更利于水利等工程。”

    “这么做,有三个目的。”

    “第一,通过组织赈济流民参加工程建设,使流民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赈济的目的。”

    “第二,在政策实施地区形成一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第三,可在一定程序上缓解政策实施地区劳动力剩余问题,有利于稳定。”

    以工代赈具有“一石三鸟”之功效。

    可以激发百姓精神,摆脱“等、靠、要”等消极意识。”

    “流民之所以成为流民,无非是生存出现了问题。处理得好,将大大有利于国家,让这些人有工可做,也可将他们固定在工地上,不至于被有心人煽动,导致动乱。”

    无论哪朝哪代,都是因人灾或天灾,导致动乱四起,甚至是揭竿而起,将皇朝埋藏,改朝换代。

    经历过隋末民乱的李二,以及李靖等人,纷纷点头认同。

    李二更是眼中精光爆闪,连连点头。

    李承乾听得若有所思,两眼放光,目光定在李勉身上,一动未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