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丰和伊伊年龄相近,所以总能聊到一块儿去。
一个是高二学生,另一个正读初三,相差不过两三岁。
这会儿,两个孩子正戴着同一副耳机,共享着音乐的乐趣。
“小丰哥,这首歌是什么呀?真好听。”伊伊满脸好奇地问。
“这是《迷恋》,一首泡菜国歌。来,再听一首,也特别棒。”小丰边说边打开了他的音乐播放列表,里面几乎全是韩语歌曲。
“哇,真的很好听!”伊伊惊叹道。
“对吧?还有很多呢。”小丰得意地说,接着又换了一首歌,伊伊听得如痴如醉。
“这些韩语歌真是好听,甚至比国内的流行歌曲还好听。”她兴奋地说。
一旁的李天尧听到这里,微微皱眉,他问道:“小丰,你平时是不是经常听泡菜国的歌?”
小丰摘下耳机,笑着回答:“是的,我听的泡菜国歌比较多,偶尔也会听听日本的。”
“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泡菜国的歌。”小丰补充道:“虽然对泡菜国这个国家可能有各种看法,但他们的音乐确实很吸引人。”
李天尧点点头,接着问:“除了泡菜国歌,你们还听什么类型的音乐呢?”
“英语歌啊,有的同学也挺喜欢的。”小丰答道。
李天尧似乎有点不甘心,继续问:“那你们平时还会听国内的歌曲吗?”
“当然会啊,”小丰回答,“比如《迷恋》的中文版,《我爱这首歌》的中文版,还有《你真可爱》的中文版等。”
听到这里,李天尧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意识到,国内的音乐市场似乎正受到泡菜国音乐的强烈冲击,年轻人对华语歌曲的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听到的华语歌也多是翻唱的泡菜国歌曲。
这样的趋势若持续下去,可能会让邻国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
李天尧陷入了沉思,心中开始酝酿起应对之策。
为了吸引年轻一代对华语歌的兴趣,创作者们需要制作出富有地方色彩的音乐。
这些作品不仅要反映出深厚的文化背景,还要吸引所有年龄层的听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