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婶和吴婶还说的挺起劲,王玉莹也听的挺高兴。
雨水就一点不关心这东西,毕竟她可是四合院里唯一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主,小脑袋瓜聪明着呢,知道这什么破文明大院和她一点关系没有,她是一点利都占不到。
何雨柱也是抱着丫丫,和她一起在那糊着火柴盒。
别说这糊火柴盒还需要一点技巧的。
先从街道办领到纸条纸片、小条(有折痕的木片)、大板(有折痕的火柴封套纸板)、商标和浆糊料(米糠和面的混合物)后,首先要打浆糊。
打(熬制)浆糊看似简单,却有很多说道:浆糊要打得不干不稀、黏稠适度。
在粮食紧张的时候,一些精于算计的家庭甚至会尽量节省浆糊料给家禽当饲料。
打浆糊还要注意不能起泡,不能出疙瘩,否则会影响粘贴效果。
在浆糊打好后最先粘小底儿。这年代糊的火柴盒都是抽屉式的,所谓小底儿就是由小条合围的抽屉盒,小条外用纸条、小纸片粘牢密封。
这道工序先要打小条,就是把成捆的小条拆捆,然后通过按压加深折痕;随后把纸条拍成一行(通常是12个)放到一个大一些的平面上,刷上浆糊,再将小条粘到纸条上,再逐个取下,把它围到蜡模子(大小如32开书的底板上突起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蜡块)上成型,放上底衬的小纸片,将小条周围的纸片堆折贴到纸片上(纸条比小条长且宽)。
这样一个小底儿才算完工了。
粘好的小底儿会放在一个大簸箕里晾干,然后取一个小底儿,放到火柴盒外套的纸板上,按折痕卷起外套,在交接处刷浆糊粘牢,再贴上商标(俗称小票),放到簸箕里晾干。这个工序被叫做卷大板。
晾好的火柴盒先要码放在一个大托盘里捆扎,数盘火柴盒再摞放打捆。这样打好捆的火柴盒送到街道办,街道办再送到火柴厂临检。
火柴厂的有关人员会以粘贴的美观程度和牢固程度给火柴盒分等级收货,不合格地则要返工。
何雨柱现在做的就是最简单的贴商标。
这糊十个火柴盒才一分钱,一百个才一毛钱。
一个肉包子也才五分钱。
所以吴婶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