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温暖如春,“我们这里虽然简陋,但有着独特的炭火生活,还有许多传统手艺值得你一探究竟。”
老棚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这里只是一片荒芜的林地,村民们为了生存,在这里搭建了简易的棚子,开始了伐木烧炭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棚子逐渐形成了规模,成为了附近地区重要的炭火生产基地。
“我们这里的炭火,可是出了名的。”罗采凤自豪地介绍道,“我们的炭火燃烧时间长,火力旺盛,是附近村庄的首选。”她指着远处的一座座炭窑,继续解释:“这些炭窑都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每一座都凝聚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
在罗采凤的带领下,资生参观了老棚子的炭窑。炭窑高约两米,直径约一米,由泥土和稻草混合而成。炭窑的顶部有一个通风口,底部则有一个出炭口。村民们将砍伐的木材放入炭窑,经过高温烧烤,木材中的水分和杂质被蒸发,最终形成优质的炭火。
“炭火生活虽然辛苦,但我们的日子过得充实。”罗采凤的眼神中充满了满足,“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砍伐木材,搭建炭窑,烧制炭火。到了傍晚,我们就能看到窑口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是我们辛勤劳作的见证。”
在老棚子,炭火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村民们传承下来的传统手艺。罗采凤指着一位正在炭窑旁忙碌的年轻人说:“这是我们村的小张,他从小就跟着我们学烧炭,现在已经是村里的炭火大师了。”
小张听到罗采凤的介绍,笑着点了点头:“罗奶奶说得对,烧炭是一门手艺,也是一份责任。我们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我们的炭火。”
在老棚子,除了炭火生活,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手艺。村民们擅长编织竹器、制作木雕、缝制布鞋等。这些手艺代代相传,成为了老棚子独特的文化符号。
“我们这里的传统手艺,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罗采凤感慨地说,“我们要珍惜这些手艺,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资生在老棚子的日子里,亲身体验了炭火生活的艰辛和乐趣,也见证了传统手艺的传承。他决定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老棚子的炭火生活,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让更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