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们每天都要参加集体劳动,虽然辛苦,但大家都很有干劲。”杨应奎老人回忆道,话语中充满了对那段岁月的怀念,“我们修建水利设施,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努力提高产量,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红山村迎来了新的变革。大队被改称为乡,红山乡成为因民区公所下辖的一个乡级单位。这一变化,标志着红山村在行政上的提升,也预示着它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那一年,我们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杨应奎老人感慨地说,“我们修建了新的学校,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变化并未止步。1988年,红山村再次迎来变革,它被改设为红山村公所,属因民镇。这一时期,红山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它开始融入更大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红山村公所的设立,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杨应奎老人说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引进更多的项目,让我们的村子发展得更快。”
红山村的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记录着村民们的生活变迁和奋斗历程。从民国时期的小村庄,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红山村的名字和归属地一直在变化,但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未改变。
我站在红山村的土地上,凝望着那些古老的房屋与新建的楼房,聆听着杨应奎老人讲述的历史,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敬意。红山村的历史,不仅是它自己的历史,也是无数像杨应奎老人一样勤劳智慧的村民共同书写的历史。这段历史,如同山川之间的永恒记忆,将永远镌刻在红山村的心中,成为村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
4
2018年,对红山村而言,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份。这一年,村庄整村搬迁至东川城区的易地安置点,这一决策在村民们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它既是一份挑战,也是一份机遇,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杨应奎老人坐在安置点的小院中,目光穿越窗棂,凝视着窗外那熟悉的山景,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淡淡忧伤:“这里的一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