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团结村名大纽地 栎树繁多彝语意(3/2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团结村已经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不同民族的语言,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热情。团结村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名称,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激励着人们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

    3

    团结村的历史变迁

    团结村的历史,宛如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它承载着时光的流转,见证了彝汉民族文化的交融,也镌刻着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足迹。

    在民国时期,团结村隶属于巧家县第三区义侠乡,这里彝汉民族杂居,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共融,如同一条纽带,将不同文化的火花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了彰显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当地政府在合作化时期,将这个村庄命名为“团结”,寓意着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新中国成立后,团结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4年,随着东川矿区的设立,团结村划归东川矿区因民区团结乡,成为矿业发展的一部分。1958年,东川市的建立,又让团结村融入了新的城市版图。

    1959年,团结村设立了团结大队,隶属于落雪人民公社,开始了集体化生产的探索。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共享劳动成果。1984年5月,随着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团结大队被改为团结乡,隶属于舍块区公所,标志着团结村向现代化农村的转型。

    1988年1月,团结乡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改为团结村公所,仍属舍块乡。2000年,我国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村公所改为村委会,团结村正式成为团结村委会,标志着团结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011年至2017年,团结村委会委托昆明市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村组名称保持不变。这一时期,团结村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团结村委会重新划归昆明市东川区管理,这一年,团结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2019年末,团结村委会下辖大纽、马房、汤德、船房、阿桥、小坪子、羊站坪7个村民小组,拥有172097亩耕地,主要种植包谷、洋芋、红薯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