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耐心地解释道,试图让他们理解那段复杂的历史。
“既然大兴替代了大元,那怎么还有《元史》,反而如今的史书上连大兴的一点痕迹都找不到呢?”娄骏骁不解,一旁的杨诺笛也点了点头,同样用疑惑的眼神望向刘基。
“因为史书毕竟是人写的,想捏造、改编甚至是消抹,都不是太难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元史》在历史上的评价这么低,你们想想,一个半年就编纂完成的百年史书,怎么可能不错漏百出?”刘基反问道。
“你的意思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其实就是为了掩盖大兴的存在?”杨诺笛恍然大悟。
“当然!大兴国祚 82 年,历太祖、太宗、宣宗、献宗四帝,最后明太祖朱元璋以异姓王身份接受兴献宗禅让,开创大明王朝。这也就像诺笛方才说的‘历史和谐论’,从宏观看,一切又重新回到了轨道上;不过从微观看,班长确实改变历史了。”刘基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班长的钦佩。
“我只能说……不愧是班长!”娄骏骁看完后竖起了大拇指,不由得喝彩。
“哈哈!看来班长他们真的干了一番大事业!”杨诺笛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诺笛说的没错!班长也确实在各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比如增加底层百姓的话语权,削弱贵族特权利益,开通海上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等。他还在圣都洛阳创建了一个学校,名为‘松林学院’。”刘基笑着说。
“哦?松林学院?”二人听闻眼前一亮,因为在大学中他们的教学楼的名字便是“松林楼”。
“没错!松林学院院内主修文、武,辅修技、艺。院内设有九堂,分别是:主讲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夫子堂,主讲江湖趣闻、为人处世的孔明堂,练武强身的蚩尤堂,研究工学的鲁班堂,开炉炼药的药王堂,百花齐放的西施堂,以及作为食堂的东坡堂,自习室的颜回堂,寝室的周公堂。每代招收 10—15 岁少年若干人,男女皆可,五年为一代。我便是松林学院第八代弟子,当时的学生数量居然高达四百余人,为历代之最!”刘基骄傲地介绍着松林学院,仿佛在展示一件珍贵的宝物。
“班长这是自己建了一所全方位大学啊!”杨诺笛感叹道,眼神中充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