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25年十月二十一,夜,洛阳,敏国公府。
杨蒯正看着桌案上的《讨逆檄文》,这篇檄文他已经品读无数次,依旧爱不释手。
他身着一袭深青色长衫,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清癯,眉如墨画,微微上扬的眼角透露出历经世事的沧桑与淡然。双眸深邃而明亮,岁月在他脸上留下浅浅纹路,却添了几分沉稳与睿智。整齐的发髻束于头顶,几缕发丝自然垂落,更显儒雅。
伴随着一阵逐渐变轻的脚步声,片刻后,只见一名与杨蒯面容颇为相似的年轻男子,踱着步子走进屋内。手中还捧着一个精致木盒。那木盒通体呈深褐色,表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木香,一看便知价格不菲。
此时,坐在桌前的杨蒯头也未抬,随口问道:“送走了?”
站在一旁的年轻人连忙恭敬地回答道:“回父亲大人,孩儿已亲自将河南王送上了马车,并亲眼看着他们离去。”说话之人正是杨蒯的儿子杨儒。
杨儒也是第三代松林学院弟子,生得可谓是俊逸非凡,剑眉斜飞入鬓,眼眸如星。面庞轮廓分明,肤色白皙,宛如羊脂白玉。高挺的鼻梁下,薄唇微微上扬,随时带着一抹自信的微笑。他身着月白色长袍,腰束玉带,身姿修长挺拔。一头乌黑的长发随意束起,几缕发丝在风中轻轻飘动,更显潇洒不羁。他气质中既有其父的儒雅,又多了几分年轻人的果敢与锐气。
“手上拿的是何物?”杨蒯问道。
杨儒微微躬身,双手捧着木盒向前递去,继续说道:“这是河南王临行前特意让我转交给您的礼物,请父亲过目。”
“哦?”杨儒打开木盒,赫然是一支毛笔。
这支毛笔的笔杆由珍贵的沉香木制成,散发着淡雅的香气。笔杆上镶嵌着珍珠和玛瑙,装饰精美。笔头采用顶级的狼毫,柔软而富有弹性。
看到这支笔的一瞬,杨蒯却是震惊的瞪大了瞳孔。
“这是莫非是……御山灵毫笔!河南王……果然是大手笔!”杨儒也十分震惊,瞥了瞥桌上的砚台。
此砚台名为“龙渊墨香砚”,由罕见的整块和田玉雕琢而成,温润光滑,色泽如脂。砚池深而宽敞,砚台边缘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和瑞兽图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