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参将阻拦道:“你此去若有差池,非但救不了百姓,还会让贼寇有机可乘。你别忘了,我等身后可是圣都洛阳!万不可因一时意气而坏了大事,当统筹全局,谋划周全之后,再行出兵,方为上策。”
年轻参将冷哼一声:“你休要再劝,我只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与其在此空耗时间,不如放手一搏。”
老年参将正欲反驳,朱世珍猛地一拍桌子,喝道:“都住口!你们这般争吵,于事无补!”
朱世珍望着两位争吵不休的参将,心中满是无奈与烦闷。他本就擅长政事治理,于军略一道着实有些力不从心,而眼前这两位参将,又都有着不容小觑的背景,让他处理起来更是头疼不已。
左边的年轻参将与朱世珍年纪相近,其生父曾是擎天靠山王陈康麾下先锋,在北击蒙元过程中英勇捐躯。右边的老年参将须发微白,乃是擎天靠山王陈康一位武学师父的儿子,后来还做了陈康亲卫,大兴建立后本来在边关任职,后因犯事被贬到此处。
陈康念及旧情与袍泽之义,对这将位故人之子多加庇佑,亦嘱咐朱世珍对其二人多多照拂。
或许是有了这层倚仗,这两位参将平日里行事难免有些嚣张跋扈,常惹得旁人侧目。朱世珍顾及陈康的情面,对其二人诸多行径也只是佯装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由他们去了。
就在此时,李凡挺身而出,只见他抱拳向众人行礼,朗声道:“两位将军,且先息怒。此刻你二人各执一词,但皆为守卫宜阳,只是所谋之策略有不同。但不论怎样,先巩固城防总是对的,还请知县大人尽快下令。”
“好!此言有理!”众人纷纷点头。
李凡继续说道:“如此激烈争吵,也难有定论。知县大人,所谓‘饱腹方思良策,饥肠易乱心神’,不妨暂作休会,待用过饭食,养精蓄锐,再行定夺,或可理出更佳方案。”
朱世珍本就被这无休无止的争吵搅得心烦意乱,闻此提议,犹如久旱逢甘霖,心中暗赞。
李凡乃是朱世珍的师弟,也就是第三代松林学院弟子。而在某种程度上,他绝对比同一代的其他大多数同窗出名,因为他是第三代松林学院的最后一名。
不过李凡虽说是这一代中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