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一直持续到初秋。
那天,诸葛琮依旧支起摊位,然后敛目歇息。
因为他这边人流量大,一些休沐的郡兵也很喜欢往这边晃悠,所以在这半年里,他身边逐渐围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摊贩。
一个卖油点心的张大爷平日里消息最灵通,趁着还没到饭点儿,便跟身边卖小玩具的、卖茶水的唠两句。
“小王啊,俺记得,你老家在海边上?”
卖茶水的中年人擦擦汗,一边儿搅着木桶,一边回复:“是啊。”
每次提到老家,他都有一肚子的苦水想倒。
“那天杀的倭人!烧我家的房子,还抢了我家的船……”
接下来就是相同的诉苦话,他每天闲下来时都要念叨几遍的,大伙都能背下来了。
今天依旧是这样。
张大爷听完他诉苦,这才捋着胡子神神秘秘道:“老头子这里可有个好消息,你猜猜?”
卖茶老王没什么玩猜谜的兴致,只是叹着气将茶碗一个个摆出来。
他媳妇王氏则将木桶里的茶舀出来,一边分别倒在茶碗里,一边配合地说道:
“难不成郡府要减租子了?还是要减税?”
张大爷还没开口,旁边卖草编的年轻人便抢先道:
“这怎么可能?依照汝阴侯旧法,只在灾年时减租减息。这几年东莱风调雨顺,哪儿可能减租子。”
一旁安静得像个玉雕的诸葛琮听到自己的名字,往这里看了一眼,然后又垂下了目光。
众人没发现这个小郎君的动作,自顾自开始七嘴八舌交流起来,有说自家种地收成的,有抱怨房租太高的,还有祈祷以后也风调雨顺的。
过了好一会儿,张大爷听着没人猜到自己想说啥,这才哈哈一笑,对着卖茶老王说:“以后啊,你再不用担心倭人啦!”
卖茶老王眉头一皱,那张刻满了生活风霜的脸抬了起来:“怎么说?”
周围人都静了下来,看向张大爷。
东莱临近渤海,除郡城外几乎每村每户都遭受过倭寇侵扰,烦不胜烦。
这些摆摊的小贩大多也都是倭寇受害者,只是受灾程度比卖茶老王稍微小一些而已。
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