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满朝文武对于这个问题尽皆保持沉默的样子,朱元璋便气不打一处来,不自觉提高了些许声音:"小友你说,他们这不是胡闹吗?"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如若朝廷不能制定一套详细的规则,未来吃亏的还是勤劳朴实的百姓们"
此话一出,曹爽瞬间收起了眼眸深处若有若无的轻视和随意,转而肃然起敬。
在他的印象中,这些在朝堂上挥斥方遒的衮衮诸公们,尤其是似眼前"刘三吾"这样的翰林大儒,至多也就是道貌岸然的宣扬几句关心百姓,但并不会真正在意百姓的利益得失。
毕竟这些人所处的位置,距离民间百姓实在是太远了,难以做到感同身受,但是他刚刚分明能够捕捉到"刘三吾"口中对于百姓不加掩饰的关切以及毫不做伪的神情。
不考虑"刘三吾"在大明储君立场上的问题,但以民间百姓的关心程度而论,这刘三吾倒是个出乎预料的好官啊。
待到"刘三吾"将话说完,激动的情绪略有平复之后,曹爽转而在其略有些诧异的眼神中,缓缓于稻草上起身,郑重其事的拱手道:"老先生心忧百姓,小子实在是佩服"
尽管后世史书上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各有不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性格"暴虐",对于贪官污吏动辄便剥皮揎草的惩处过重,有违天和。
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制定如此严苛标准的初衷,皆是为了民间百姓着想,希望能够尽量改善百姓们的生活环境,免受贪官污吏的袭扰。
"小友言重了"
"此乃老夫分内之事,自是义不容辞"
见眼前的曹爽如此郑重,朱元璋也是有些始料未及,愣在原地错愕少许之后,方才赶忙摆手道,但眼眸深处却是流露出一抹不加掩饰的欣赏。
以他的眼力,自是能够瞧出眼前的曹爽也没有在惺惺作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敬服。
这种感觉,可比那些毫无意义的"吾皇万岁"要让他舒服多了。
"其实老先生所担忧的问题,倒也不难解决"望着眼前发须皆白,瞳孔满是血丝,一瞧就是许久未曾休息好的"刘三吾",曹爽稍作犹豫之后便是在其惊喜的眼神中拱手道。
他并不担心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