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见闺女兴冲冲的跑回来,怀里抱着什么东西。
等一起到了堂屋,他才知道那是一沓纸,是陆长安最近忙了半个月才找到的文章汇总。
“现在这位县令大人,是和光十年的三甲进士,候补了好几年才被外放到这里,先是做县丞,这两年才升至县令的。他为人朴实,偏好的文章也是质朴类的,上一次县试时他选中的几人,素日也是此类文风。”
陆长安说着,就拿出了托人找来的卷子,有县令大人当年考中进士的文章,还有几份上届的童生卷子,都是誊抄来的。
陆承文看着眼前的文章,心绪翻涌,百感交集,再看对面的闺女,从外面回来后冻的红彤彤的脸颊,又是心疼又是骄傲地说:“得女如此,夫复何求!”
没有再多说什么疼惜的话,陆承文径直研究这些文章去了,他知道唯有一举考中,才能给家人带来更大的庇护,远胜过几句口头怜惜的话语,因此更是刻苦备考。
陆长安看着他迫不及待的样子,就知道没白折腾这一趟。
说她功利心强也好,说她找捷径也罢,现在的文章就是要投其所好,才能增加上榜的机会。
虽说县试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但策论绝对是占重要部分的。
科举考试的公平的是相对的,主考官的意见和偏好却是绝对的。
主考官喜好朴实无华的文风,纵使你写出一篇锦绣文章,也会让人觉得过于华丽空洞。
主考官要是偏爱妙笔生花辞藻优美的,那你就要让文章更具美感,引经据典,富丽堂皇。
翻翻历史书,由于不得主考官喜爱而名落孙山的才子不在少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科举也逃不过这个道理。
相较于后世,这里才是真正的寒门难出贵子,更别提是农家读书人了。
不仅仅是笔墨纸砚、书籍和束脩的巨大支出,更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垄断下形成的巨大鸿沟。
在大家都寒窗苦读十几年,智商和知识都差不多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增加考中的筹码,各凭本事罢了。
而一旦走出了这一步,成功迈进科举入仕的门槛,后面的事情就会顺利许多,也就不用陆长安自己去攀关系打听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