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的薄片,这要是配合好了,做出来的鱼定然口感鲜美、卖相绝佳,顾客吃得满意,咱们也有成就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是真真切切地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时刻铭记自己作为小组长的责任与担当。先是花了不少时间观察大家干活的表现,我发现阿明清洗食材特别认真,哪怕是鱼肚子里最隐蔽的角落,他都能洗刷得一尘不染,我就安排他负责精细清洗的活儿;阿刚切菜时,手起刀落,节奏感十足,切出来的产品尺寸规整,那就让他多承担些切配的任务;还有小辉,对各种食材的特性颇为了解,知晓不同食材该何时下锅焯水、焯水多久,我便安排他负责食材预处理环节,经他处理的食材,后续加工时总能达到最佳状态。每次分配任务的时候,我还不忘详细地给大家讲解每个环节的重点和需要避开的雷区,让大家不仅知道怎么做,还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独自埋头苦干。这不,有一回,店里接了一大批年夜饭的订单,其中有一道经典的松鼠鳜鱼,对鱼的改刀要求极高,既要保证炸出来的鱼外形漂亮,像一只活灵活现的松鼠,又要让鱼肉熟透且鲜嫩多汁。可这些新人没几个见过这阵仗,面对鱼,完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改刀,一个个面露难色。我赶忙把大家召集过来,给他们打气:“别怕,咱们一起琢磨琢磨,人多力量大,肯定能找到办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阿强提出借鉴传统雕花工艺来处理鱼身花纹,让外形更精致;小丽则建议从鱼鳃处入手下刀,能更好地保持鱼身完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碰撞出火花,为最终方案提供了诸多灵感。最后综合大家的想法,我们成功摸索出了一套合适的改刀方法,做出的松鼠鳜鱼外形逼真,顾客赞不绝口。
还有一次,准备年夜饭套餐里的黑椒牛柳这道菜时,新人们在上浆环节又出了问题。他们不清楚牛柳该怎么上浆才能保证炒出来的牛柳滑嫩多汁,有的浆液调得太稀,根本挂不住;有的上浆手法不对,导致牛柳下锅后粘连在一起。我看到后,立刻手把手地教他们,从如何精准调配浆液的比例,到轻轻揉搓牛柳使其均匀裹浆的手法,再到根据牛柳的大小、厚度来判断上浆的厚度,一遍又一遍耐心地示范,直到他们都熟练掌握。
慢慢地,我惊喜地发现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