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信息,除了名册和各项记录外,还有孤儿院创办以来的各种秘辛。
任唐尧想破脑袋都想不到,这家创办于建国初期的爱心孤儿院,最初目的竟然是方便贩卖孩童。
孤儿院的创办地点并不在深市,而在江市。
江市,位于国家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孤儿院创办人正是看中了这点,才将孤儿院设在江市,以便他们接收四面八方的孩童,以及将合适的孩童发往全国各地。
唐尧“看”得愤然,差点忍不住捶地。
孤儿院的合作对象种类繁多,有机关领导、办事员、医生、护士、商人,还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地痞流氓。
他们上下同气、里应外合,才使得孤儿院平稳度过混乱的动荡期,一直延续至今。
这条信息的后面,跟着长长的拐卖记录,但没有被拐孩童的详细信息。
例如第一条记录是这样的:1952年7月,江市建设路小李,3岁男童,白胖秀气,100。8月,送锦市王主任,500。
从这条记录中,唐尧能知道,一个3岁男童被江市建设路的小李拐来,得了100元。男童被500元卖给了锦市的王主任。
谁家男童,小李的全名,以及王主任的全名,都没有记载。
换而言之,想凭这些记录找回那些丢失的孩子,可谓艰难。
何况这么多年过去了,双方还在不在世都难说,又恰逢末日,更是难上加难了。
话虽如此,唐尧还是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打算等局势稳定后,将这些记录悉数公布出去。
没准那些人还活着呢?
又或者,他们的后人一直想找回自己的根呢?
唐尧擦了擦眼角,继续“看”下去。
2005年1月1日(因剧情需要改动),国家全面实施了列车与客运实名购票的制度。
孤儿院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运送被拐孩童的美梦终于破碎,被迫减少了贩卖儿童的次数。
当时,国家经济早已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口袋也逐渐宽松起来,于是有人开始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