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生态融合(1/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乡村人才工作步入正轨,传统手工艺产业崭露头角后,苏然站在乡村发展的十字路口,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方向上。他深知,乡村的绿水青山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

    一天,苏然来到一处风景秀丽的乡村,这里本是规划中的乡村旅游拓展区,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眉头紧锁。河边堆满了垃圾,曾经清澈的溪水变得浑浊不堪,不远处的农田里,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土壤板结现象严重。与村干部交流后,苏然了解到村民们环保意识淡薄,为了短期利益忽视了生态保护。

    回到办公室,苏然立即召集环保、农业等部门,商讨乡村生态治理方案。他严肃地说:“乡村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必须马上行动,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计划。”

    很快,一支专业的生态治理团队奔赴各个乡村。他们首先开展大规模的环保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手册、播放环保主题影片等方式,向村民普及环保知识。同时,建立乡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在各村设置垃圾桶,定期清运垃圾,还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改善乡村水质。

    在农业生产方面,苏然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推广绿色种植和养殖技术。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政府对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的农户给予补贴和奖励。

    然而,生态治理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村民对新的生产方式不理解,认为会影响产量和收入,抵触情绪较大。苏然得知后,亲自来到农户家中,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绿色农业的好处,并邀请已经受益的农户分享经验。经过多次沟通和示范,村民们的态度逐渐转变。

    在生态治理的同时,苏然积极探索生态与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他发现,一些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于是,他策划了一系列以生态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如徒步山林、观鸟摄影、民俗文化体验等。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苏然邀请专业的旅游规划团队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观景台、步行道、民宿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