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改革初见成效与新生(1/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初见成效与新生

    柳青却弯腰捡起一块碎片,仔细查看断面:“不,有进步。上次坚持了三分钟,这次十分钟。找出问题,继续改进!”

    他挽起袖子,亲自加入调试队伍。

    工人们见状,士气重新振作起来。连续一周,车间灯火通明,柳青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终于找出了设计缺陷。

    与此同时,工资制度改革引发的风波也不小。

    当第一个月的绩效工资表公示时,有人欢喜有人愁。

    王德发师傅因为带出了三个优秀徒弟,工资翻了一番;而惯常“磨洋工”的几名工人,收入大幅缩水。

    “这不公平!”老工人王铁柱带着二十多人堵在办公楼前,“我们干了一辈子,到头来还不如小年轻拿得多?”

    柳青没有回避,直接走到抗议人群中:“王师傅,您上个月完成了多少工时?”

    “我……我按点上下班,一天不落!”王铁柱梗着脖子。

    “但您只完成了基本定额的60。”柳青翻开记录本,“而您徒弟小李,完成了180。按老制度,您拿得比他多;按新制度,就该他拿得多。这难道不公平吗?”

    王铁柱哑口无言,但脸上仍写着不服。

    柳青拍拍手:“这样,下个月我亲自到您车间干活。您按老办法,我按新办法,咱们比比谁干得好、挣得多,如何?”

    这个挑战激起了全厂兴趣。

    次月,柳青真的换上工装,到王铁柱所在的钳工车间上班。

    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同时引入标准化作业和团队协作方法。

    一个月后,柳青所在班组效率提高了三倍,人均奖金达到基本工资的两倍。

    “服了,真服了!”月底总结会上,王铁柱心服口服,“柳厂长,这绩效工资确实有道理。我老头子也要学习新方法!”

    市场开拓同样艰难。

    柳青亲自带队,拉着改造后的样机,跑遍了周边县市的农村。

    起初,供销社系统对新产品不感兴趣,坚持只收购计划内的老款式农机。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柳青在县供销社门口摆起摊子,现场演示小型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